章节导读
你会感到孤独吗?
当然我相信每人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但确实有数据表明当代的我们正在整体性的滑向孤独
明明现在的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拥挤的城市之中,为什么处于社群中的我们还是会感到孤独呢?
首先纵观人类历史,家庭一直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此外还衍生出了宗族,民族,乃至国家和文明
长久以来群居一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由此可以理解人类为什么会通过孤独这样的负面情绪向自己传递警示1
马克思在18世纪写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世纪写道“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即使相隔千年哲学家们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人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
更不用说当下的地球拥有着人类出现以来最多的人口,且如此大量的人口还在进行聚集,形成了古人难以想象的庞大都市
例如人民网在2023年3月报道“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5%”2,央视网报道“已有9省份镇化率超70%”3,根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更是有一半的人住在首都圈”4
你看人群一直在进行汇聚,但是,另一方面与直觉相反的是,拥挤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却在变得越来越远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当下的很多个体正在逐渐的滑向孤独
例如韩联社2021年报道“逾二成韩国成年人有孤独倾向”5。2022年报道,“韩国孤独死人数近五年增四成”6。2023年报道“韩一人户家庭占35%创新高”7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我们正处于一种热闹的孤寂之中
自由的代价
原因 这种孤独感到底来自哪里,互联网能带来跨越地域的即时沟通,地铁中的人潮是如此的拥挤,无数的高楼拔地而起以极高的密度让我们住在了一起
但是为什么现代人会渐渐的滑向孤独呢?
沃尔泽认为“正是现代化的转变,带来了“孤独的自我”。其中最为突出的要素就是高度的“流动性”8
“例如因为迁徙门槛的降低,淡化了对单一故土的忠诚,社群的归属不再固定于特定的地域”
“人们的社会身份也在变得流动,一个人一生往往会有着很多份的工作”
“亲密关系也在变得不再稳定,分居、离异和再婚比传统社会要高得多。意味着孩子们更有可能会从属于不同的家庭,也就难以从“一起生活的成年人哪里听到连续或同样的故事”由于家庭是个人的第一个社群,也是第一所种族认同与宗教信仰的“学校”,所以这种流动性必定具有反社群主义的后果”
“对于现代的社群关系沃尔泽称之为“自愿型的社群”,与传统社群的最大差异在于我们拥有可以改变和退出的机会。因此我们很容易获得不同的身份认同或归属关系。但自由总是有代价的。因为越是容易获得和改变的关系,就是越不稳定的关系”
“你会发现,真正“血肉相连”的,只是你和你自己。于是,那种无法分离、“血肉相连”的有机共同体就此成为一个过时的神话”
总结而言这是一种“自由”带来的关系瓦解
社会后果
人的归属感在“自由”的作用下在被消解
而当归属丧失之后,人就会变的更加原子,会更加在意自己相关的事情,这会进一步加速社群的瓦解,进而促使个人主义的进一步兴盛
人们将会表现的更为“自私”,社会将会表现的更为冷漠,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会基于竞争而非合作
因此我们不免会落入萨特口中“他人即地狱”的困境
陌生人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缺乏深度的了解相互之间只是符号般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强“主体性之争”,因为我们希望相比一个符号能更像一个人,由此就会产生更多的比较和嫉妒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是现代化进精细分工和陌生人社会导致的一种必然
大部分的个体被塑造成了一个精细化的工具,只能在特定的组织形态下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而脱离于体制的个人很难通过工具人与工具人的合作直接产生价值
陌生人社会下个体之间不仅缺乏深度的了解更加缺乏相互的信任,也就更难建立起合作关系
竞争就成为了更高优先级的选择,因为相互之间由于没有任何的纽带,他人的获益也不会为自己带来好处,例如宗族关系中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原子化的状态下这种期望就被瓦解了
当然要说竞争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率也没错,只是如果一切走向失控又会将许多生命卷入于无意义的损耗之中(当然这个另外一个话题了)
原子化有时也不被看作是一种负面状态
只是可以明确的是,当所有的关系被瓦解后人会进一步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之中,进而在风险和危机面前会变得更为脆弱
反过来说群体最初的意义就是一种抵御风险的手段,聚集形成更加强大的威慑以抵御敌人或野兽的入侵,对于当下的原子个体也许就只能更多的依托于法律或制度的保护了
生理后果
视频博主真理元素在一个幸福感研究的视频当中,通过调研数据论证了人际关系会比金钱带来更长久和稳定的幸福感
2010 年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 148 项研究,涉及超过 30 万名参与者。他们发现平均来说有更强社交联系的人寿命也会更长,已婚男性寿命平均会比未婚男性长 12 年,女性则是长 7 年9
还有一个在其它文章也被多次提及的调查研究,孤独对健康的危害相当于每天吸半包烟,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孤独人群心脏病风险平均增加 29%,中风风险增加 32%,认知衰退速度高出 20%,乃至带来更高的老年痴呆风险
当然要注意的是孤独和独处不同,孤独更多指的是期望社交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有着很大的联系,糟糕的婚姻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比离婚更大
至于孤独对身体产生损害的原因,有研究表明造成这样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因为在孤独状态时身体处于一种警惕的模式,需要应对随时到来的风险这会对身体带来逐渐的损害,而社交能让人产生安全感让身体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
附近的消失
在寻找资料时我突然想起了B站UP主老蒋巨靠谱的视频,这两期视频主要探讨了项飙教授提出的“附近的消失”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扩展和衍生讨论
什么是附近的消失呢?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那种租房的经历,就是那种隔间,一般来说可能会有四五户租客一起合租在一套房子里
影视剧给我们的幻想是《老友记》《爱情公寓》,但事实上可能是最近的陌生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者真正意义上的变成了一种“他者”,就像NPC一样,在你的生活中只是起到一个功能性的占位,没有任何多余的背景,他从哪来,有着怎样的家庭,是个怎样的人在这样的一种设定下一切都并不重要
附近的人可能在物理意义上存在,但是在关系层面是消失的
其主要原因还是沃尔泽提到的“流动性”问题
在高流动状态下即使你花费精力与邻居们建立起了关系,也很有可能某天回家时同样的房间内就已经换成了一个新的邻居,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现代化社会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浸润在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义之下,于此导致我们关注的问题往往是要么很大很远,要么很个人,反而对自己周边的人或事往往是忽视的
项飙教授总结:当今的社会功能性过剩,生态性不足10
虽然当前的社会运转能够很好的完成功能和效率,但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却变的更加薄弱了
于是项飙教授提出了最初500米的想法,就是希望人们可以在生活中与那些被忽视的人建立更多的交流,例如遇到的清洁工、电梯中的邻居、小区的保安,以加强交流的方式重建附近
只是结合之前的一些论点,陌生化社会我觉得很难通过倡议去进行解决,或是逆转
事实上,我们的孤独感既谈不上普遍,亦非“人类境况”的一部分,而是我们这个变动不安的、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所导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11
关系的瓦解
老蒋在视频中举例,魔兽世界工会中的玩家,是一个二三十人的小团体,大家在一起长时间的高频交互和语言交流,但是这也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因为可能随时就会有人退游,然后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他12
这像是一种社会关系上的死亡,在这个世界上就此消失
对于这种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但又较为容易瓦解的社群关系,与沃尔泽指出的一模一样
“自由总是有代价的。因为越是容易获得和改变的关系,就是越不稳定的关系。比如你很喜欢自己参加的俱乐部,但是因为要搬家到另一个城市,就不得不退出。如果其他人也有自己的原因放弃了,那俱乐部就只好解散”13
所以当下的我们所面临的将是来自内外社群关系的双重瓦解
内部社群的瓦解在于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打碎了一些原有家庭的结构,从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亲友之间一年见面的次数也会变的极为有限
而离婚和不婚的比例提高,更是进一步瓦解了家庭这个原本最为基础的关系结构,就像是个人失去了根系
外部的社群瓦解老蒋在视频中也提到了他的例子,就是物理上附近的消失,例如中国城市中沿街店铺的消解14
记得小时候逛街就正如这个词本身,逛的是街是店面
但现在都被逐渐替换成了综合体,店铺本身大多也不再是围绕人展开,你面向的不是一个固定的老板,而是随时可能变化的职员
甚至你都不用面对这些职员,可以直接扫码点餐或是外卖送达
而邻居呢,相互之间最大的见面机会大多也被局限在了电梯之中的几十秒内
你看就连这些边缘的社交关系都在开始变的更加的不稳定被消解
我想这可以解释为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所带来的影响,是效率追求下所带来的机械般的冰冷感。社区不再是基于人文的自然产生,而是理性规划的被动适应
当然自由和效率也是很多人追求和享受的,所以失去了社群关系会有什么后果呢?桑德尔认为
个人并不是先于社会存在的”原子“。作为个体的”自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被造就的。社群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合作团队中的情感依赖,社群在根本意义上定义了”你是谁“,它塑造了你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与责任意识15
换言之失去社群关系的原子个人,会更容易出现意义感缺失的现象,对自我的存在价值和社会责任产生怀疑
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个体的存在价值感和责任感就来源于他人的认可和反馈
陌生的我们
老蒋在视频中还提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在陌生人社会除了会有我是谁的问题,还会有你是谁的问题16
因为相互之间是完全陌生的,所以会需要花费额外的很多精力在信任的建立上
其中最明显的展示就是在找工作上,你需要重复的去推销自己去重复的展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才能让他人知道你是谁
更可怕是“工具理性”还会再次介入,例如“人力资源”这个词就进行了很好的揭露了在“工具理性”17塑造下人的本质,是矿是耗材是某种商品
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拿来进行对比,人会被数据化变成KPI,其他的所有一切都会被忽视,在此之下人要么接受规训要么承受否定
除了这种在竞争和淘汰下的疲惫,还有来自标签的片面化
标签化是一种快速认知事物的手段,但是其问题在于只用标签化去定义自己定义他人
其问题类似于萨特指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主体之争,本质而言我们因该通过他人本身去了解他人,但是一些情况却变成了通过标签去反向定义他人,这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的阻碍
而除了对他人的异化,更严重的是将他人给予的标签反向作用在了自己的身上,从而扼杀了自己的可能性
用萨特的话来说“存在先于本质”
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在“成为”什么18
刘擎教授指出对他人既要进行概括做一般化抽象,同时又做到差异化处理19,这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前提
作为一般化思考,我们常说“没人懂我”,正是因为大部分的关系都只停留在了标签化的层面
而深层次的理解,就需要放弃一部分已有的认知或是想象,不要想着去定义他人,而是去接纳,从他人本身去了解他人
结语
作为最后的总结,现代化带来的流动性对深度关系的破坏是这个时代下孤独感的主要来源,换句话来说这是自由的代价
一般很多讲述孤独的文章或是视频末尾总是会给出一个解决孤独的办法,只不过在我看来人生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罗翔老师在一个视频中引述了爱比克泰德的话“我们登上的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20
个人能及的也只有做好能做一切,既然一切总是相对的,如果无法避免孤独,那至少因该享受自由
补充
本来因该还有一章讲的是文化多元性对集体性的消解,从而致的个体归属感缺失,以及于此衍生出的,垂直细分型的社交模式,例如搭子文化。但内容梳理时总感觉还是有一些问题于是就此删去,在此作为简短补充
还有一个在正文中没有展开的部分就是孤独的生理性层面,其作为一种生理性需求,是会对身体产生直接影响的,且作为本我层的东西,更底层于自我也就是说你无法通过理性手段去进行解决或压制21
最后补充一个有趣的观察,刘擎教授在视频中询问孤独的反义词是什么的时候弹幕给出了很多答案,我想这也许同样能作为解决孤独的答案“交流、充实、完满、联系、温暖、理解、共鸣、幸福、归属、爱情、目标、陪伴、充盈”22
参考
Kurzgesagt科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T41117yR/?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93 ↩︎
超65%,城镇化进入“下半场”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3-03/29/content_25972874.htm# ↩︎
31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省份超70%,这10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https://news.cctv.com/2023/05/19/ARTI0AYSIeZl2Dq2YKQHTXTg230519.shtml ↩︎
统计:韩国首都圈人口首占全国人口半数 | 韩联社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00828003800881 ↩︎
统计:逾二成韩国成年人有孤独倾向 | 韩联社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11210003500881?section=search ↩︎
统计:韩国孤独死人数近五年增四成 | 韩联社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21214003700881?section=search ↩︎
统计:韩国2022年一人户家庭占35%创新高 | 韩联社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1212003000881?section=society/index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p238 ↩︎
Veritasium真理元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w411V7Gm/?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419 ↩︎
项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g411i7Pq/?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130 ↩︎
《大问题》P222 ↩︎
老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z4y1k7pu/?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121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p239 ↩︎
老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p4y1W7wY/?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355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p230、232 ↩︎
老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p4y1W7wY/?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1288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p56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p104 ↩︎
刘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8411t7Gm/?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940 ↩︎
罗翔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P4y1b7jv/?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183 ↩︎
TIANYU2FM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g4y1y72n/?vd_source=67b8986d6aba57f2d6092cd1353eebb1 ↩︎
刘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r4y1g7q2/?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6722d36223d7517d3f305cd449868e2&t=188 ↩︎